辅导班招生宣传文案-2022年“双减”仍是重中之重,教培行业现状如何?
“今年的寒假,K9业务响应国家政策全部停止,新东方过了自成立以来最安静的一个寒假。”2月16日,俞敏洪在其个人公众号中谈道。
2月22日,新东方培训机构发布港股公告,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新东方截至2021年11月30日止6个月净亏55亿,曾经的教培“龙头”新东方捐赠课桌椅子、教学点退租,开始转战直播带货。
教育培训,曾经的行业“顶流”,在“双减”实行半年中渐渐熄火。
“熬”
年刚过完,王红就从教培机构辞职打算另谋生路。
“现在教培行业工作压力大,‘双减’实行后,流失了一部分需求者,辞职还是想换个工作,换个环境。”王红坦言。
与家长沟通、交流占据了教培行业销售员工一天80%时间。底薪加资源转化绩效的薪资构成,让王红直呼同事一个比一个“内卷”。
“2021年之前大部分家长都会主动找你咨询培训班的信息,他们想报班、想了解,客户转化率就比较高。现在因为‘双减’的实行,部分家长也有了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意识,转化率也比之前低。”王红说。
(图源:视觉中国)
“双减”政策实行后,一些规模大、体系成熟的培训机构,已顺应国家政策,整改培训班时间、价格,并获得周内学科类培训班开设资质。但现在很多家长已有“双减”意识,并且学校也有了课后服务、延时班等供孩子继续学习、培养兴趣的时间,潜在客户转化率已不同以往。
转化率决定教培行业销售员工薪资,王红告诉记者有些同事打电话勤、会沟通、转化率高,工资有可能会是别人的两倍。“双减”背景下的教培行业,使部分员工选择了辞职,换个行业继续发展,王红就是其中之一。而当小组的员工离职太多,其主管也会面临被裁员的风险。
“现在在培训机构上班,就是熬。是你被公司熬走主动离职,还是熬到公司需要裁员。其实教培行业在‘双减’实行以前,人员更替也比较频繁,但一部分员工舍不得教培的薪资,会纠结辞不辞职。‘双减’实行之后,大家就会思考今后教培行业发展前景,从而想换个行业继续奋斗。”王红坦言。
在教培机构工作近两年来,十天休两天的工作时间,吃饭都需要回消息,晚上十点下班还需要开会的工作强度,让王红觉得身心皆疲,辞职后的她给自己定了次身体检查,准备好好休息几天,再去找工作。
教培行业回归教育初心
培训机构倒闭、转型,占据了2021年行业热搜。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对于校外培训影响最重的在于以下四个措施: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强化常态运营监管。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
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虽因“双减”政策实施,一批不符合政策、没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相继倒闭,但倒闭内因还在于培训机构本身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教育“内卷”严重,培训机构泛滥。大批资本进入教培行业,他们熟悉资本运作、互联网平台,对教培行业产生了冲击,上市、融资,大批培训机构被迫卷入营销“烧钱大战”。
(图源:视觉中国)
2019年至2020年,K12(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共计12年的基础教育)行业陷入混战阶段,大笔的钱被投入到媒体广告平台,传统户外广告、电视广告、软件弹出广告数不胜数。免费试听、低价课程等营销手段层出不穷。
各大培训机构以高薪招聘员工、高昂广告费、高额补贴抢夺用户导致经营成本暴涨。致使“双减”政策实行之前,已有一批培训机构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
教培行业形成一种资本与教育并行的乱象,互联网思维简单移植于教培行业,大量营销推广费用影响课程建设,让平台一旦无钱去营销带来流量,就迅速破产。“双减”政策的实行则是对教培行业这一乱象按下暂停键,审批教学资质、调整收费标准、降低培训成本,让整个行业冷静下来,回归教育初心。
截至2021年底,全国原12.4万个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9728个,压减率为92.14%,原263个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到34个,压减率为87.07%。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教培人员该何去何从
教培人员该何去何从,成为今年“双减”形势下的新命题。根据智联招聘数据分析,2021年四季度教育/培训/院校行业于第六位,受招聘需求人数大幅下降的影响,就业景气指数下降明显。
(图源:智联研究院公众号)
如王红所说,现留在教培行业就是一个“熬”字。教培行业需要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转型成为大部分培训机构、教培人员的选择。比如某教培机构推出针对7-12岁儿童的小鹿素养课,将重点转向专业教育服务、职业教育服务和数字产品。
转型素质教育,成为多数培训机构的首选。素质教育与K12一直占培训机构的大头,并且二者客户人群相似,相比成人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培训机构难度低。
“双减”后因周末不能开设学科类培训班辅导班招生宣传文案,学生时间充足,非学科类培训成为大部分家长的选择,体育、艺术类等非学科类培训班在今年寒假成为中小学生中的“香饽饽”。一部分小型培训机构,没有开设学科类培训班资质,就换条非学科类培训班的路走。但在转型过程中,也需规范当前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管理,遏制恶意涨价、倾销课程等乱象。
教培人员的失业再就业,是教育部高度重视的问题。
2021年7月,教育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通知,化解劳动用工问题;2021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指导各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及培训机构从业人员问题,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妥善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
各地积极强化部门统筹协作,开展专项行动,如北京市与全国性大型人力中介机构联手合作,建立长期招聘机制,持续服务教培行业分流人员求职需求,发挥兜底作用。
但原教培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薪资差距,让部分再就业人员觉得需要时间适应。“双减”实行前,教培行业在大学生就业中排列前三,部分本科毕业生将培训机构老师当做保底选项,没有收到心仪offer,就先应聘培训老师,工资起码能上万。
“之前干得好月薪都能达到1万,现在应聘的文职月薪基本都在3000-5000,虽然工作轻松点,但薪资确实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双减”实行后,去年10月就从培训机构离职的杨明,已转型为广告公司文案策划。
“双减”让教培行业冷静下来,教培人员的转型之路也需要静下心来去尝试不同方向。
“双减”任重而道远
距“双减”实行,已过去半年时间。教培行业虽经历了“重击”,却在“双减”政策监管中找回原应走的路,回归教育本质。但真正达到“双减”目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任重而道远。
“隐形”培训机构、高价一对一辅导、“挂羊头卖狗肉”等变着法圈家长钱的培训班依旧活跃。小培训机构倒闭,人财两空,家长和员工利益同样也需要加强力度去保障。
2月8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将继续深入推进“双减”。巩固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成果,在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寒暑假指导各地开展常态巡查、坚决关停;加大对隐形变异培训查处力度辅导班招生宣传文案,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培训收费行为,加强培训预收费监管;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利用“双减”工作监测平台,持续跟踪监测相关指标数据。
其中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转向地下、遏制非学科类培训野蛮生长、严格规范高中学科类培训,将是2022年“双减”的三大重点。这三大重点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双减”的推进,部分培训机构打着非学科培训的幌子而行学科培训之实,随意开价。
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
截至2月20日,全国在寒假期间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9.38万人次,查处了1.01万个证照不全的机构、918个证照齐全的学科类机构和4218个非学科类机构违规培训行为,并对1042人以“一对一”等方式违规开展培训行为进行了处理。共开展线上巡查15万轮次,查处了违规培训行为503起,通报违规机构2个。
要点指出,进一步提高学校作业设计水平、课后服务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拓宽课后服务资源渠道,开展课后服务精品课程资源推介。
现课后服务已进行到第二个学期,据第三方调查显示,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双减”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学校教育,提高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的,让学科教育重新回归学校主阵地。但依旧有家长害怕孩子学习跟不上,在“双减”实行后通过一对一私教、非学科类培训堆积来缓解焦虑,继续加重孩子学习负担。
“双减”是教育必行之路,政策监管中同样需要学校、培训机构、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停止贩卖焦虑、加重负担。(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文章来源:http://www.toutiao.com/a7071195561273229832/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