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连续打假!招生广告冒名高校,要“打脸”更要追责
这些招生广告和高校没关系!近日,多所高校相继发布打假声明。如青岛大学发布了四起冒用青岛大学名义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招生的事件,其中提到,部分培训机构对外擅自使用青岛大学字样及图片,事实上并未与青岛大学任何学院签约合作,仅租用了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房间进行招生,涉嫌误导学生报名。此外,东北石油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学校,也纷纷发布辟谣声明,涉及本科、研究生等招生信息。
冒用大学名称、滥用图文标识、私设官方账号……花里胡哨的宣传下,无论办学项目还是毕业文凭,都纯属假冒伪劣产品。如此哄骗学生、欺瞒家长,无非是利用正规大学的影响力吸引生源,大发横财。天花乱坠的营销,极易混淆考生的视线,使他们深陷信息选择的困境。对于上钩的考生家庭,学费不会少收,提前承诺的师资水平或是文凭保障往往无法兑现。到头来,既损害了考生的利益和情感,也影响了被冒用学校的口碑和声誉。违规招生,不仅吃相难看,踩了教育诚信的底线,还涉嫌非法宣传和招生欺诈。
打着育人的幌子招摇撞骗,拿人家的招牌往自己脸上贴金,不能止于被冒用学校打脸,还应受到监管部门的打击。近年来,一到招生季,各种忽悠层出不穷,虚假宣传屡禁不止;其中既有家长心情急切、办学方唯利是图的问题,也有打击不严厉、惩治不彻底的原因。去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门曾经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大学学院名称登记使用的意见,明确规定,对企业设立的、无需审批登记的内设培训机构,不得使用大学学院字样的名称及简称开展任何形式的宣传等活动。从多所高校发布打假声明来看,依旧有不少培训机构,对国家规定置若罔闻。
要杜绝此类乱象,需要教育、监管、公安等多部门联手排查,建立工作协调机制。除了提前向考生家庭发布预警消息,将招生诈骗的新形式新特点公布于众,还要对违规招生的主体露头就打,毫不留情。这既是为万千学子的人生规划保驾护航,也是还教育一片清朗的天空。
当前,教育资源相对紧张。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忧心牵挂孩子的学业,心情可以理解,但前途不能错选。招生诈骗五花八门,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需求就是要钱。对此,家长和学生都要学会分辨,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不信歪门邪道,选择阳光途径合法入学。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辛音
流程编辑:u028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