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 希望 困惑

主讲人:程 老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学校和社会不能代替的。这种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来实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的增强和发展。

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减少和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使孩子健康成长。反之,孩子可能会步入歧途。家长是家庭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真正重视家庭教育,才能搞好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形成合力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初中阶段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这个时期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思维的快速变动时期,处于人生成长的转折关头。而作为初一新生,刚经历了小升初,跨入了初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发生了剧变,作为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帮助孩子。

孩子进入初中,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他们的情感又较脆弱,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做事缺少毅力。因此,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帮助孩子走好中学第一步

2.您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吗?

青春期”半大”的孩子有如下一些特点:

四个最容易:

最容易叛逆(大脑额叶未成熟、多巴胺引起冲动)

最容易自卑(身高,容貌等)

最容易厌学(初中生成绩下降一般不是智力问题)

最容易走上歪路

两难:

难沟通——多倾听,少唠叨

难引导——寻找突破点

5.学习科目变多,课程量增加

二、帮孩子走好中学第一步的六个建议

1.多与孩子进行有效地沟通,做孩子的知心人

2.多观察、多指导如何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家庭教育特别重要,做细心型的家长

3.创设温馨、和睦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

4.指导孩子与人和谐相处

5.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6.共同成长——做最好的家长

3、话多不灵(该闭嘴时就闭嘴)

4、多鼓励、少批评,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

(孩子进步与表扬有关,小刚数学没有考95分)

孩子最反感父母的三件事

1、小事一提再提:

父母管大事,小事尽量让孩子作主。

2、翻旧账:

没人喜欢被揭疮疤,这最容易让孩子反感。

3、否定孩子:

常否定孩子的感受或想法,孩子就会更想顶嘴、坚持到底。

建议二、多观察、多指导,做细心型的家长

孩子的喜怒哀乐常常表现在脸上,行为上,家长应从一系列的变化中推测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家长发现后应及时了解真相,并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共同对症教育。

建议三、创设温馨、和睦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

第一,明亮、干净、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家长尽量不要看电视、打扑克等)

(今年的中考状元杨佳依)

第二,良好的人际环境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磊磊和彤彤)

父母教育子女的观点要保持一致

温暖、理解的亲子关系,少打骂

建议四:指导孩子与人和谐相处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能力,85%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

(情商和智商)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孩子成 “人 ”,教会孩子“为人”、“处世”。(成人、成才、成功)

同伴和谐——善意、关爱、分享、合作、宽容

师生和谐——尊重、信任,家长当好“桥梁”(和老师多沟通)

一个不快乐的初中女孩

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孩,升入初中后整天闷闷不乐。因为她觉得自己有很多优点,可是老师从来没有表扬过她。她的妈妈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就准备利用一次开家长会的机会让自己的女儿快乐起来。

开完家长会,这位智慧的妈妈告诉女儿“孩子,我今天很开心,老师提到你很多优点,比如你学习认真,劳动积极,团结同学等。我真为你感到自豪。”第二天,孩子的心情很愉快,笑容很灿烂。

家长永远不要说学校和老师的坏话,要做好孩子和学校、老师的桥梁。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尊重信任老师,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王天一: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计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

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四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盘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六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八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撒切尔夫人)

建议六:共同成长——做最好家长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坚持阅读(犹太人人均一年读64本,中 国不足5本)

注重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

管理自己情绪

相互陪伴

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大声说出我们的心愿:

一起努力,共同成长!

一起加油,天天向上!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