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孩子趁父母上班的时间,逃学在家玩手机游戏,老师电话联系家长,家长匆忙回家,孩子被抓个正着。愤怒的母亲夺下孩子的手机后,孩子窜进厨房,拿起菜刀用自杀威胁父母,父母同孩子夺刀,慌乱中双方负伤,孩子看到受伤的父母,一下子呆住了,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九年级的侯老师反映,在与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的沟通中,小孩子情绪激动,愤怒地说:“老师,我就是个人渣,你别管我了。”说完,夺门而去,侯老师联系家长得知,孩子沉迷手机已经很久了,如果干预,孩子会以种种理由与家长争辩,家长无奈,任由孩子自作主张了。

张老师转介了一位家长的求助,她的孩子在八年级,过去成绩尚好的,自从有了一部手机后,成绩一落千丈,家长想收回手机,孩子不给,态度十分强硬,家长一时不知所措,向班主任求助,班主任感到棘手,转介到心理教育中心。

孩子沉迷手机,上面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多的状况由于多种原因,潜伏在学生中。学生因沉迷手机而荒废学业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家长的最普遍的焦虑源。面对因沉迷手机不能自拔的现象每一个困难都是成长的契机,研究它,认真的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给正处在焦虑中的家长、老师和学生技术上、心理上的支撑,是心理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沉迷手机现象的认定

手机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曾经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利用手机可以网购、聊天、游戏,也可以学习、写作、了解天下大事等等,它的普及为大家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21世纪公民的标配,让手机从生活中消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过度使用手机是一个不良习惯,至于沉迷手机就是心理问题了,怎样区分孩子是否沉迷手机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1)整天想着手机上的活动2)多次无法控制使用手机的冲动3)面对受挫,需要更长的使用手机时间才能满足4)使用手机的时间远远超过原来的期待5)一旦离开手机,就会产生焦虑、生气等情绪,只有拿到手机,情绪才能解除6)竭尽所能获得使用手机的机会7)耗费大量的时间使用手机8)即使知道过分使用手机会对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问题,仍继续使用。满足了以上八个条件,基本上可以断定,已经陷入沉迷手机的漩涡之中了。

二、沉迷手机现象背后的原因

沉迷手机不是一件被主流社会认可的事,每一位当事者也不承认自己沉迷手机,但不知不觉中,使用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教育部已经明文要求,中学生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手机成了和管制刀具、淫秽小说一样的危险品。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一款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品,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手机成为了伤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具呢?

一)网络游戏

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这一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从吃不饱饭到实现小康经历短短四十多年,我们用自强不息实现了西方上两百年完成的目标。物质生活丰富了,但精神生活却远远跟不上物质生活发展的脚步,换句话说,除了物质奖励外,就没有更多管理孩子的有效方法。

记得小时候,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明白了遵守规则、团队合作、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等道理,虽然当时也不知道这些词语。现在的手机游戏,都是科技精英们设计的,为了让游戏更有视觉、听觉的冲击力,让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美术、音乐、心理等方面的人才也加入了设计团队,这些人员的加盟,手机游戏变得更好玩了,极大地满足了孩子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的心理期待。不要说青少年,就是成年人也抵御不了手机游戏的诱惑。看一看满地流动的“低头族”,你还为沉迷手机吃惊吗?很多小朋友之所以沉迷手机,游戏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家长就是孩子沉迷手机启蒙老师。

二)网上社交

现在的手机,就是一台移动的电脑。在手机上,有多种多样的交友软件,既可以满足文字交流,也可以满足语音、视频的同步传输,是一款十分好用的社交工具。青少年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会发生很多的心理冲突,期待与他人交往,又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甚至在交往上存在鲁莽、胆怯、焦虑、自闭等沟通障碍,利用手机,可以摆脱现实世界的尴尬,随心所欲地与他人交流,不仅满足了孩子交往的需要,也满足了现实世界不能满足的安全感的需要。

三)娱乐休闲

除了网络游戏和网上社交,休闲娱乐也是吸引青少年的重要原因。每天手机上都能及时收到国内外发生的各种信息,也可以搜素以往发生的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还根据个人爱好,投其所好推送个人感兴趣的话题,文字的、语音的、视频的,乐在其中,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走。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虽然事后感觉没啥收获,但当时的快乐与贪心让孩子刹不住车。

青少年沉迷手机的原因还有许多,手机是一个冤家,始于有趣,陷于贪心,败于现实的挑战,让人欢喜让人忧。从现在看,手机就像厨房案头的刀具,虽然有些危险,但也不得不终身相伴了。

任何一件事都具有两面性,孩子沉迷手机,表明孩子智商正常,情商也不低,具备一定的自我调适的能力,只要引导得法,就能从漩涡中挣脱而出。任何一个困难都是成长的契机,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担心是对孩子的诅咒,要相信认可的力量。

四、改变沉迷手机的几个小妙招

使用手机的青少年多,沉迷手机的并不多,但影响却很大。对于个别沉迷手机达到成瘾层次的,在精神科大夫的治疗,心理工作者的疏导下,也是可以恢复正常的。大部分青少年正在沉迷手机的路上,习惯一旦养成,只能用另一种习惯代替,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变。我根据数年来心理工作的实践,提供一些改变沉迷手机的小妙招,方法如下。

一)家长学习,了解最新教育观念

谁痛苦,谁改变;谁痛苦,谁学习。如果孩子使用手机已经成为自己的心事,甚至影响到自己的生活,选择学习就是改变的开始。通过学习,教育观、学习观、人才观跟上了时代的脚步,不仅认识与以往大不一样,看待孩子的阳光也会不一样。手机毕竟是一件物品,没有思想和灵魂,更谈不上关心和爱。家长是带给孩子生命的人,在与手机的竞争中有先天的优势,如果选择不学习,不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把最大的影响力拱手让给手机,还能抱怨自己的孩子吗?我们都是从过去走过来的,我们可能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智慧教育方法,即使那时的家长有这个意识,方法也不一定适用现在的孩子。感到痛苦了就学习,学习让自己遇到任何困难都会优先选择淡定,学习的样子不仅是对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心理滋养,也会让家庭充满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不管多有不舍,终将与孩子分离,不管家境如何,学习的样子是能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它,孩子一定会变得稳重、豁达、不偏执,一定能走好脚下的路。

二)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家庭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说理的地方。也许家长所受的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上是说教,但说教的结果往往是得了理而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孩子沉迷手机,家长应该反思在孩子希望沟通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即使也沟通了,是否是有效的沟通呢?当孩子在你身边玩耍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当孩子正在完成作业的时候,你在做什么?家庭教育,润物无声,身体力行的力量远大于说教,况且,被家长奉为真理的东西,也许孩子已经明白,并且因为千百遍的说理,孩子已经达到生厌的地步。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就在孩子的面前做什么,用真心、付真情,孩子一定有感应。

三)尊重孩子人权,关注孩子心理期待

今生做父子、做母子,一定是前世几百年修来的缘,放下心中太多的执念,关注孩子的心理期待,彼此都能看到美好的样子。你应该知道孩子的成长中,需要无条件接纳、肯定认同赞美、选择的自由、安全感等心理滋养,持续的心理滋养让孩子积极关注家长的期待,怎么还会发生沉迷手机的破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进入小康之后,生理需要不再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矛盾,安全的需要、交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乃至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值得家长积极关注,甚至率先考虑。孩子已经满足了生理的需要,家长还在努力地给予,而孩子真正的需要,不仅不能满足,甚至成了被忽略的重灾区,他们已经成了孩子成长中不可跨越的坎。

孩子闯祸了,能不能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成绩下降了,能不能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家长是孩子成长的陪伴者,引领者,而不是评价者、控制者,如果不自觉地成了孩子眼中控制着、评价者,就很难胜任陪伴着的角色,也不可能引领孩子成长。吃了苦,受了罪,孩子不待见,甚至成为生活在一个屋顶下的陌路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做家长的,你看不见眼前的孩子,孩子只有看手机了。你不是看到孩子沉迷手机十分痛苦吗?他偏要沉迷手机,因为他知道,只有伤害你,才能看到你在乎他的样子。

四)相信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王

许多事,因为相信才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孩子能够来到人间,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结果。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废物,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因为家长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又随心所欲地评价,孩子就长成了讨厌的样子。心理暗示现象表明,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做什么,就在她眼前反复说什么,孩子一定会长成你不愿看到的样子。当不知道怎样办才能帮助孩子的时候,闭嘴是最好的选择。做好自己,用心陪伴,不缺位、不越位、不包办,孩子就能成为自己的王。

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说,教育孩子应该做到“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我被科胡特经典的教诲所折服,也把它推荐给正在为沉迷手机而焦虑的家长和老师,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成为“沉迷手机”的一族,也许能给你带去一些启发。

孩子是自己的,最关心孩子的只有自己,而不应该是其他任何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其它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等其他原因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