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家庭的美满、幸福,社会的稳定、进步,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从系统论观点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地位
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三者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不可能相互替代。在教育系统中,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对家庭教育这一定位,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1.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最初接受的教育。
人们常说的“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表达的就是这一层意思。除了颇有争议的“胎教”外,孩子整个婴幼儿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接受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抚养、教育,从逐渐学会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第一需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知识,到逐步学会说话、走路、做事、交往,乃至初步参与社会生活,养成某些习惯、个性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家庭教育从时序上看,是最早的;从内容上看,则是最基本的。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
人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早有迟,但儿童进入幼儿园、小学后,即使是全托、寄宿,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一般相当多时间还生活于家庭,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年长者的抚养、教育。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哪怕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前提,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家庭教育护,争取家庭教育协同;其功效如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状况。
3.家庭教育影响着人一生的发展。
家庭教育不仅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而且人们在家庭中逐渐学到的能力、知识,养成的习惯、个性品质尤其是为人处世的态度、方式,直接影响其以后一生的发展。至于伴随着人生发展的“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基石”。
二、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对个体社会化起奠基作用。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取得社会生活和正式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家庭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首先,个体社会化在家庭起步。孩子出生后,一方面父母有意识地进行抚养、教育,使其获得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知识,并逐步认识自己同周围一些人的人际关系,初步掌握一些社会规范,学习承担自身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孩子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观察、模仿父母的行为,从父母那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化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幼儿时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化的执行者主要是父母、家庭;以后各个时期,父母、家庭作为执行者的作用会逐渐弱化,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家庭教育在为个体社会化打好基础后,又成为沟通学校、社会的桥梁,三者紧密联系,相互补充家庭教育护,促进个体进一步实现社会化。
其次,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国外有些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与子女间存在的一种爱恋关系,是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因为儿童不愿意使自己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恋联系遭受威胁。父母限制儿童的行为和惩罚冒犯行为在程度上各有不同,但限制和惩罚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方法。如果父母在子女出生头几年就与其建立起一种富有感情的关系,选定他们所希望的社会化行为,采用温和的又是一贯一致的惩罚,在禁止他们自己认为是不希望有的行为时,向孩子说明理由,对儿童社会化进程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内许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的问题主要在于一个“独”字。只要家长善于引导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家庭教育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学会关心别人,与别人平等相处;尽可能把孩子送进幼儿园教育机构,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助于社会化的教育环境,独生子女同样会健康成长,甚至比非独生子女成长的更好。
2. 家庭教育对个性发展有特别深刻的影响。
个体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过程。儿童青少年的个性,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发展的。个性差异的形成,遗传素质只是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家庭教育诸因素,包括家长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环境等,都在不同程度对孩子个性形成、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学者对不同类型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民主、宽容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谦虚、有礼貌、待人诚恳、亲切、自立、乐观、自信的;在权威、专制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畏缩、怯懦、说谎、不信任、内向、孤僻、性情暴躁的;在放纵、溺爱型的家庭中,孩子的个性是自理能力差、好吃懒做、自私蛮横、不负责任、任性、没礼貌的。日本心理学家关于母亲的态度与子女性格的关系的研究也表明,母亲对子女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子女一般富有积极性、独立性、态度友好、协作、情绪安定;相反,如果母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专制的态度,子女将变得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精神不稳定。国内研究者的研究还表明,父母的情感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现代父母的情感流露比以往更明显,频率和强度更高,这样会使孩子变得脆弱和更具依赖性。一般情况下,娇气脆弱的孩子常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一旦受到挫折极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3. 家庭教育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母的优生,为人才成长提供了先天条件,而家庭对子女后天的早期培养和良好的家风、家教,则是人才成长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年龄”,也叫“最佳期”,其中许多方面的“关键年龄”就在幼儿期。我国儿童脑电图研究的材料也表明,5-6岁间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显著的加速期。家长若能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适时地给予相应的教育训练,把孩子自身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使孩子在其天赋所及的领域能有出色的表现,自然可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日本的学者认为,每个孩子都具有不凡的可塑性,但可塑性发挥得如何,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教育。若经过良好的早期教育,可望达到六、七成以至高达八、九成,而理想的教育甚至可以使之达到百分之百。相反,如果置之不理,即便是一个天生具有百份百可塑性的孩子,大概也是只能成为一个只有20%或30%能力的成年人,其可塑性只能实现二至三成。中国人才学的研究表明,人才的成长,存在着“人才链”的现象,包括“血缘人才链” 和“师徒型人才链”。如北宋文学界的“三苏”,父亲苏洵是老苏,哥哥苏轼是大苏,弟弟苏辙是小苏,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就占三个席位,这种血缘型人才链的形成,虽然不完全排除遗传的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家庭有意识的教育、培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