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观察者说:把立德树人的根扎在家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正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今年6月,习近平同志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老师、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责任。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家庭教育正有序开展,成效显著,但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约了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此,本期观察版聚焦家庭教育,邀请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进行研讨,以期通过交流看法、分析问题,为做好家庭教育提供参考。——编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德育是德育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一个孩子成长的背景和底色。实际上,就人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来看,家庭作为成长的摇篮,是孩子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立德树人的根只有牢牢扎在家庭,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如根深树木般茁壮成长。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导师。孩子一出生,父母就承担着养育和教育的责任。大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期、儿童期是青少年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在7岁之前,人60%左右的心理和智力都基本得到发育,特别是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形成雏形,所以民间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谚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父母对孩子的公民意识形成和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教导作用。当孩子开始好奇地睁眼看世界的时候,就初步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二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有道德示范作用。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不仅教导孩子,而且被孩子效仿,父母的言行举止、观念态度对孩子都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父母教导孩子的“言”与父母自己的“行”不一致时,会使孩子的价值判断产生混乱,无所适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甚至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三是父母是子女人格健全发展的奠基者、健康情绪的传播者、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的指导者。应清醒认识到,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就要承担好“为人师”的重要责任。事实证明,不少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缺陷与家庭环境、父母影响有很大关系。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增效剂。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是主渠道,同时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学校教育是否有效,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否有利,有赖于健康的家庭教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与父母交流,孩子们接受着叠加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由于父母对孩子特有的影响力,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德育无可比拟的增效作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德育重在教化,家庭德育重在教养。学校德育的思想理念需要在家庭生活中不断接受感悟式、体验式的实践。有了家长的示范、指导和矫正,孩子就能更好地养成好的品德、情操和作风。孩子在独立生活之前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很长一段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家长支持和帮助,没有家庭德育的配合,学校德育很难取得成效。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关键。德育虽然只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但极其重要,是青少年全面素质形成的核心和灵魂。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特别是家长成才观的科学性,对孩子能否健康成才至关重要。“什么是人才,怎样成为人才?”这个问题在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家长们就开始按照心中的答案付诸实施。不少案例表明,如果家长不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公民意识比较高、适应社会能力比较强的人,而是把人才标准定义为成名成家、升官发财,用拔苗助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倾注于孩子的智力培养,其子女成才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同时,家长对孩子德育教育的态度,也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成效。如果家长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对其思想品德的变化反应迟钝,不闻不问,原谅甚至纵容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就会错过矫正的良好时机。相反,如果家长始终注意把孩子的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通过良好的道德素养,就能激发其内在精神动力,促进其他素质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社会和谐的细胞。把青少年培养成讲文明、有道德、守纪律的人,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使全社会齐心协力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急剧变化,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等问题在全媒体时代被放大,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尽管传统家庭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仍然是社会成员生活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健康的家庭教育可以疏导家庭成员的负面情绪,调解紧张关系,预防犯罪行为;帮助孩子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对待当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纠正偏激观念,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
(作者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