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应对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对亲子教育,亲子之间互动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风格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人格的发展,行为方式有紧密联系。该文针对特训学校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并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权威型、专制型、纵容型、和冷漠型四种,进行了探讨,并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对待孩子,我们既要对他们的需求作出反应,也要提出适当,合理的期望与要求。尊重接纳孩子的想法,鼓励其自主、独立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 青少年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的压力也不断升高。为了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当中,而在家庭当中,亲子之间互动的时间和频率在逐渐下降,以致孩子与父母之间良性的互动越来越少,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的关爱,理解,支持也越来越缺失。这种不良的家庭氛围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长期处于矛盾、冲突、不协调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习得一种不良的模式,在进入青少年时期他们这种不良模式会得以体现,甚至影响到周围的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式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严格,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有的学者使用“教育方式”。其实,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主要侧重家长对儿童的生理养育,后者侧重家长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执行者对儿童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的传递和教导。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中体现,而且从父母对儿童行为规范的传递中体现。
(二)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最早的研究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他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一是接受与拒绝,二是支配与服从,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儿童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而不宽容的家庭的儿童则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 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人为权威型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有权威,但这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来自他们经常与孩子的交流和对子女的帮助;宽容销售型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最大的行动自由,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放在首位,甚至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宽容型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在子女需要帮助时他们愿意提供帮助;专制型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他们按照自己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是不好的,虽然家长的心是好的,但往往不能向孩子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他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独立性;专职型家庭的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霍夫曼等人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性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爱的回收”两种方式,强制是父母对儿童体罚冷漠地拒绝和剥夺及威胁等。他的研究表明:强制的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因为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种表达敌意的方式。
“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式会导致父母与儿童的感情破裂,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研究表明:父母使用这种方式,会使儿童产生过重的内疚感,刻板而不是灵活地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但他们的研究又指出:有着强烈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责任感儿童,其父母的惩罚常带有情感性,并伴有合理的解释,而且父母一般采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鲍姆林特以后的研究也认为“有适应社会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对小伙伴开朗热情、自信,对成人和善)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有着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向孩子说明对他们加以限制的原因。
(三)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现状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三、父母教养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权威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心理发展的影响
1、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权威型教养方式总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反应程度高,同时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高。
权威型父母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标准,但是他们的期望是与孩子们发展中的需要和能力相适应的。他们较为看中自主性和自我引导能力的发展。权威性的父母用的是一种理性的、问题取向的方式来与他们的孩子相处。
2、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分析
王佳兴,十三岁。湖南郴州人,爱好篮球,乒乓球等体育类活动,从初一开始接触网络,但不迷恋网络。现在在读初二。自诉与母亲关系较好,但一直不喜欢父亲。母亲在当地的一所医院做医生,并且一直在考医务职称,父亲在广州工作。自己6、7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现在由母亲抚养,由于自己在就读的学校调皮,贪玩被母亲知道以后,母亲另行给他转学,最终来到了素能学校。
家庭关系:自诉最喜欢母亲,最不喜欢就是父亲,因为父亲喜欢喝酒,抽烟,上网,炒股。对自己关心较少。而母亲最关心自己的学习情况,经常向老师反映学习情况,自己不喜欢母亲整天关注自己的学习,为此感到厌烦。由于家庭的缘故曾经搬家过多次。自从父母离婚后,父亲想和母亲复合,而自己坚决反对,自认为只要和母亲在一起就很好。
社会交往:自诉自己不是内向的人,喜欢结交朋友,交友原则是;人品好,素质好,讲义气,成绩好坏不重要了。而母亲经常干涉自己所交的朋友,母亲希望自己多交学习成绩好的朋友,这就无形中形成一种冲突。
学校教育:自认为自己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母亲经常询问关注自己的学习,一回到家就督促自己学习,并且说要好好学习,现在就业很艰难,经常对自己唠叨,自己感到很反感。与班主任老师的关系不太融洽,主要是班主任经常向家里报告自己在学校的表现。喜欢上课拖堂,对这一点非常不满意。
经过咨询师观察,来访者性格活泼,但脾气倔强,易冲动。经过初步诊断该来访者有厌学情绪,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与来访者的交谈可以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种权威型的,尤其在母亲的教育方式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二)专制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1、专制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专制型教养方式总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的反应高,但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较差。
专制型的父母看重的是听话和服从,他们一般会偏好更为惩戒性的、专制型的、动粗的管教方式。专制型父母内在的信念是:孩子应该无条件地接受由父母所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他们一般不鼓励独立自主的行为。
2、专制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分析
下面是以素能教育学校的一名学员为例,对专制型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毛江伟,男,16岁。非独子,有一弟弟,喜欢上网,如果有条件,可以整天泡在电脑上,他自己说主要进行一些电影编程和软
件开发,号称自己会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比尔.盖茨。妈妈对其管教比较严厉,但是也比较溺爱,而爸爸则更喜欢弟弟,对自己则非常专制。
另外,妈妈大多数是肯定他的一些看法和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爸爸则会经常否定他,给他一种轻视的感觉,所以父母在两兄弟之间形成了不民主也不一致的管教方式。而他在这种矛盾方式的管教中形成了高傲自大、不可一世的性格,觉得自己的观点永远都是对的,同时看不起比他小或则同龄的人。在素能学校生活期间,他甚至不与其他学员交往,觉得他们太幼稚,但是又喜欢主动和学校的老师、教官交流。
在素能期间,总共与个案接触了三次,第一次与其说话,就发现了他过分高傲自负的特点,主要是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造成的。妈妈的溺爱和肯定,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而爸爸的否定和不重视又使他想努力的做出点成绩来给爸爸看,在得到的爸爸肯定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在整个家庭中地位,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的情况下就形成了不可一世的特点。第二次给他做了EPQ测量表,从其结果可以了解到,其整体情绪比较稳定,属于外向稳定型,但是独身,不关心人,觉得到哪里都觉得不合适,有的可能表现为残忍,不人道,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攻击性比较强,喜恶作剧,在于其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个案从外表看也是个不太可靠的人,喜欢油嘴滑舌,特别是对比他年长的人,更加会表现出这个特点,而且自信满满。
3、纵容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纵容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纵容型教养方式总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需求作出反应性高,但对孩子的要求没有。这种教养方式以一种接纳性的、宽容性的并多少有些被动方式来对待孩子与管教孩子。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要求相对较少,给予孩子高对的自由。
(2)纵容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分析
彭同学男 17岁 回族 初中二年级后缀学在家
非独生子女 家中有正上高三的姐姐 父母从商
家庭经济状况中等
该男生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性格温顺。根据他的描述,父母在家从小一直不怎么管他,也不会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初中时候因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并且对学习没什么兴趣了,于是提出不愿意上学的要求,父母也就顺从了他的意愿让他缀学在家,没有过多的干涉。缀学在家以后这几年一直无所事事,生活没有目标。现在到了就快踏入社会的年纪,自己对未来没有想法,也不是很清楚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父母总是说自己不能老呆在家什么事情也不做,但是没有真正的和自己交流过关于之后工作方面的问题。上个月的一个晚上,在睡梦中被父母叫醒然后被带来了特训基地。
彭某的父母在彭某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不像一般父母那样望子成龙给孩子太大压力,但是他们的不闻不问让孩子自小没有得到好的引导,不明白自己该怎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在学校受到正面影响那他们就会往好的方面发展,如果他们结交了带给他们不良影响的朋友,那么他们就会受身边人的影响,走上一条不应该的路。纵容型的父母并不积极的塑造孩子的性格。他们把自己当做孩子可用可不用的资源,他们并不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父母需要加以指导,当孩子出现厌学问题时,父母需要及时的给予帮助和引导。孩子很多时候会不知道方向,他们没有办法很好的辨别自己的决定是不是对的,父母应该要给予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纵容型父母教育下的孩子给人感觉总是很独立自主的,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4、冷漠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1)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特点
冷漠型教养方式总的特点是,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而且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的反应性较差。
父母会想尽办法减少他们必须同他们的孩子打交道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对孩子的活动,兴趣几乎一无所知,很少和他们的孩子交谈。再做决定的时候也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
(2)冷漠型教养方式的案例分析
万某,男,15岁,父亲是做生意的母亲全职的家庭主妇还有一个弟弟家境较富裕。在家中与父母亲关系不好特别是与父亲的关系很紧张。不屑与他交流沟通而弟弟与父母和他自己的关系都较好。与朋友的关系很好很讲究义气。自诉在小学期间学习成绩较好妈妈有很关注自己的学习管得比较严。但是有了弟弟之后妈妈的关注少了而且妈妈经常外出打牌,父亲忙于生意很少会管着他所以经常外出和朋友玩有时还会逃课逐渐的到夜不归宿引起了父母的注意,他认为朋友比父母重要多了和朋友的感情比家人的深朋友能理解、关心自己而家人只会打骂不是真正的关心。与父亲关系彻底僵化是父亲在得知他逃学为了和外面交的朋友玩时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找到他的朋友叫他们不要再接近他找他玩。事后万某从朋友那里得知之后非常生气觉得很丢脸对不起朋友回家与父亲大吵并起了正面的冲突。从此父母的管教就严格起来但是这样并没有让他的情况变好反而让他更加的叛逆、与家人的关系继续僵化。
其实从我们的交流中很明显感觉的到他在寻找他人的关注,在孩子的成长过称中关注就是一个孩子的动力,多给孩子肯定和赞赏,每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鼓励才能获得自信、勇敢和上进心。当万某说妈妈后来要照顾弟弟还经常出去打麻将不做饭给他吃而爸爸又忙于生意很少见面对此他表示这样更好没有人管,但看得出他对于爸妈的忽视是在乎的。而对于外面的朋友他觉得他们是很关心自己能理解他。能在朋友那里得到家庭没有给予的关注、理解。
给予与尊重孩子的自由,当万某已经习惯了父母亲的忽略时他的父亲又开始来干涉他的他的交友,万某也正是处于青少年叛逆期,不认同父母亲的做法、想法。在交谈中他似乎把对父母亲的作对看做是报复,在之前就没有很好的沟通与教育现在这必然会引起两个人的矛盾。父亲在孩子交友问题上的干涉出发点是好的担心孩子学坏,但是他的处理方式却是让孩子很反感不能接受,更是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亲的行为是出于关心。其实现在的青少年都很以自我为中心只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万某就只是看到了他父亲不尊重他、不顾及他的面子、感受。而不会站在父亲的角度想,与父亲角色互换进行假如。凡是都有很多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坚持自己的想法。让他能学会看事情的不同面并试着为他人考虑。
四、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采取的策略
针对专制型父母,应该更多地给孩子适当自由,鼓励其独立自主行为,父母不应过多给孩子制定规则和标准。而且给孩子制定的标准要结合实际情况,必要时父母和孩子经过沟通,商量之后制定出规则。
针对纵容型父母,应该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对孩子的自由进行合理限制。培养孩子对待任何事情都应承担责任的态度。
针对冷漠型父母,应该尽可能抽出时间同孩子进行交流,并且经常参入孩子的活动当中,在家庭中涉及到做决定的问题时,父母应该考虑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五、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展望
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现状可知,未来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会注重以下方向:
(一)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与实证
家庭是一个有机系统,双亲与儿童之间存在复杂的亲子交互作用。长期以来的研究多关注母亲及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忽视了父亲、家庭其他成员乃至家庭外层系统对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必须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拓展教养方式的内涵与外延,从更大系统层次来构建与实证教养方式的有关理论,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二)对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的生态化研究
目前的许多研究虽然注意到在真实环境中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但在实践时却过于简单、形式化。仅靠研究者短暂的观察、访谈和问卷还无法完全真正把握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质,因而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生态化研究。生态化研究要求,研究者必须首先对儿童真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描述,然后进行编码量化,作出解释。它强调观察或描述的重要性,强调实地考察与面对面接触的研究方法。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研究指出,如果心理学家想揭示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的机制和实质,不能忽视对真实情境中的父母与儿童的实地观察,这也许是研究取得更新进展的突破口。
(三)亲子互动的量化与心理机制研究
有关亲子互动的研究虽然越来越多,但主要是考察亲子交往行为特点与父母、儿童某一方面的特点之间的关系,还很少有人把亲子互动放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中去研究和考察,缺乏亲子间互动过程中人际效应的研究。另外,考察特定情境中的亲子互动过程多采用观察法,如何采取多种综合方法,对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和儿童的交往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更为客观、准确的量化,特别是深入探讨和进一步完善亲子互动的心理机制,以指导对不良教养方式与儿童不良社会化的干预,需要研究者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2]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
[3]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4]陶沙.3-6岁儿童母亲的教育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3).
[5][美]R.M.利伯特,等.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2).
[6]周宗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6,(2).
[7]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3).
[8]夏利民.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研究综述[J].山东师大学报(
社科版),1994,(5).
[9]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0]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Joan E.,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