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下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对策
摘要: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或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知识、能力等具体指向。人只有会劳动、爱劳动,才能独立生活和适应社会。劳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习和形成与劳动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与情感价值观,对幼儿而言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个性化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家庭与幼儿园两大教育主体的互动合作。本文拟结合教育实践经验与思考,从家园共育的角度探讨如何针对幼儿开展劳动教育。
一、家园合作,基于多种场景开展教育
家园共育下的幼儿劳动教育,意味着家园之间理念共享、方法同步,在合作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成长。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园立足多种场景开展家园合作,引导幼儿在这些场景中参与劳动,进而认识到劳动是生活必需。一是家庭场景,在家庭场景下开展家园共育,就是要避免家庭与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步调不一致甚至反向而行的情况,由家长引导幼儿参与家庭中丰富的劳动活动,让幼儿积累经验,提升认知。二是幼儿园场景,即以实践活动为平台,邀请家长来园与幼儿共同参与劳动。如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亲子共制传统美食活动,在园所开放日让家长入园体验手工制作等,借助园所的氛围促进幼儿的经验构建。三是社区场景,即利用园所周边的水果店、理发店、菜市场等社区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由家长和教师合作组织活动,引导幼儿从社会层面认知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对人们生活的价值所在。
二、巧妙指导,助力家长应对教育难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对家庭教育指导提出了要求。家庭是影响幼儿劳动意识与行为的主要载体,但是多数家长都欠缺科学的教育理念。教师可以结合常见的问题,为家长系统性地提供建议。幼儿园向家长发出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家庭劳动的倡议书,其中提出家长要以身作则,对幼儿所做的家长认为做得还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包容、鼓励和支持,切勿包办替代,当幼儿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家长掌握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此外,教师要注重家园之间的日常沟通,重视家长反馈的问题,多倾听家长的声音,对不同家庭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如:有的家庭与祖辈家长住在一起,父母教育孩子时,祖辈经常出来“护短”,造成幼儿劳动能力发展滞后;有的家长对幼儿使用过多否定性的言语,打击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形成了排斥心理。每个家庭中的具体状况都不一样,教师要善于找出难点和痛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支持家庭中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
三、创设项目,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家园共育下的劳动教育依托实际的项目开展,能够使教育目标具体可操作,形成与生活本体相融的教育样态,让幼儿获得真实的发展。对幼儿而言,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是其他劳动能力发展的前提。陶行知先生提出:“劳动的本义即是‘做’,劳动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开展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主要基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创设家园共育项目,再以游戏化的方式实施教育。例如,在小班年龄段,我们开展了“我是整理小能手”项目化活动。活动以培养幼儿对袜子、鞋子、手套等成对物品的整理为具体目标,重在让幼儿将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教师通过线上提供家庭教育资源和建议,家长再利用家庭环境进行实施。活动中,家长和幼儿一起开展“快乐配对”“百变叠袜”“小箱子,大用处”等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整理。通过活动,幼儿不仅提高了技能,而且经历了认知与情感层面的转变,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益处,感受到劳动能力增长给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相关的经验也可以迁移运用到其他情境下,为幼儿劳动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协同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点滴进步
评价是幼儿劳动教育中的关键模块,是与教育实践相并行的体系。家园共育下的评价手段要体现协同性,基于多主体的参与展开评价。幼儿园可以制作家园联系手册,家长和幼儿园对每项劳动都以星级评分的方式评价,并定期共享、整合评价结果,将评价建立在丰富的信息基础上,并让双方都了解幼儿的能力发展状况。如果幼儿某项能力较弱,家长和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尽早实施干预,共同促进幼儿点滴进步。幼儿自身也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为幼儿创设平台,让幼儿表达在劳动中感受到的成长喜悦。协同评价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收积极反馈,进而深化幼儿的内心体验。总之,以家园共育的形式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运用于实践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专业引领,通过融合不同主体的教育资源,为家长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幼儿多维度体验劳动,并运用积极的评价策略,更好地帮助幼儿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