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要以生活教育为本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原则,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中负有积极主导的责任,尤其是要更好地履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职责。当学校承担起如此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的时候,自然应该认真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指导服务?
每一个成人都需要反思,家庭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编者
强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以生活教育为本有三个重要的原因:家庭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
家庭生活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我们为什么习惯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呢?因为孩子的人生始于家庭,他们的一切发展都以家庭的影响为基础,其中对父母的依恋情感是他们接受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北京师范大学对18万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无论是四年级还是八年级学生,在他们观念里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均为“有温暖的家”,选择比例分别为39.3%和49.4%,远高于其他价值追求的选项。这表明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孩子都将家庭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追求,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的重视、依赖和对温暖家庭的期望。调查还发现,“父母”排在中小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的第一位。
值得父母们反思的是,自己的家是温暖的吗?北师大调查显示,25.1%的四年级学生和21.8%的八年级学生表示“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花时间与我谈心”。这样的亲子关系怎么算得上亲密关系?作为孩子最崇敬的榜样,父母给予孩子什么样的家庭与生活?是幸福而完整的生活还是苦难而单调的生活?这是家庭教育成败得失的分水岭。毫无疑问,孩子健康成长最需要相亲相爱的家人关系和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而这正是家庭生活教育之要义。
家庭生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虽然父母们普遍期望孩子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但引导方式却往往与目标背道而驰。例如一些家长的口头禅“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样具有代表性的话可以一语道破症结所在——一个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生活、不关心他人的孩子,即使成为成绩优异的学霸,也难以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因为道德绝不仅仅是学科知识,道德具有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规律和特征,如果缺乏生活实践,再美好的道德要求都可能成为空中楼阁。
吴谢宇的悲剧留给我们太多教训,失去了温暖的家,孩子便失去了情感乃至生命的支柱,扭曲的生活容易导致扭曲的人格。孩子要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与榜样引领,而这一切基于深厚的生活实践,靠说教是难以完成的。
立德树人需要遵循成长规律和德育规律。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说:“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道德既是生活的解释系统也是生活的目的系统。生活就是道德存在的依据,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会展示。因此,“道德教育要培养生成性的人,要形成人的道德智慧,就必须在丰富人的生活经验、生活实践上下功夫。”
一个人必须拥有刻骨铭心的生活体验才能够适应社会健康成长。其实,我们只要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便不难发现正是那些刻骨铭心的体验,让自己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也积累了珍贵的直接经验,而这恰恰是道德乃至价值观形成的坚实基础。审视今天的家庭教育,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的误区,如孩子做家务劳动太少、社会实践缺乏、关心他人不足等等,这些缺陷都是道德生成的障碍。甚至可以断言,一个在家庭里从来没有劳动岗位的孩子,要培养责任感很可能只是空想。2021年10月23日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将“生活技能”列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深远意义。
生活教育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要求之所以特别重要,因为这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内涵是极为丰富的。从大生活的视角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生活教育。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从生活的不同性质属性来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本质属性有所不同。学校是教育教学机构,是制度化生活,而家庭是过日子的组织,是个性化生活。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之下,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知识教育,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生活教育,社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教育,这三种教育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现代教育。就人的成长而言,既需要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也离不开实践教育,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实现立德树人和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为什么强调生活教育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中之重呢?因为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生活教育具有更为奠基性的作用,这也是党和国家及全社会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缘由。
在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设计了学校积极主导、家长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格局。显然,学校在如何积极主导协同育人机制方面具有牵头的关键作用。学校肩负承担引领方向并有力推进的重要责任,这并非学校以领导者的身份去面对家庭和社会,而是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发挥协同和引领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学校积极主导协同育人机制最需要把握的就是方向,最重要的使命是推进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不同的育人机制,并且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这自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却是现代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
党和国家赋予学校如此神圣的职责,一是因为学校是代表国家实施教育的专业机构,二是因为学校是具有家庭和社会凝聚力的教育者。大量调查研究证实,父母们最信任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就是学校。同时,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特别需要警惕学校化和知识化倾向,要遵循家庭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始终以生活教育为本。实际上,教育部门和学校指导生活教育是具有许多优势的。2022年新学年开始,教育部推出新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要求中小学生都要学会做饭、洗衣和清洁卫生等生活技能,这项改革是以知识教育推动生活教育的有力举措,可让学生终身受益。苏州市科技城实验小学推出二十四节气课程,坚持在学生父母中培训家庭教育培育师,有效带动了家庭生活教育,其经验得到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的推荐。其实,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或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如果注意发现和推荐家庭生活教育的好经验,多让这样的好父母介绍经验,更好引领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实践证明,生活教育是家庭幸福的源头活水,更是孩子成长的理想沃土,自然也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简而言之,全面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检验标准,就是引领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孙云晓,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